close
1. 爸爸影響兒女自信。
2. 陪的時間長短影響數學方面能力。
3. 參與程度越高,寶寶就越聰明、適應力更強,性格更寬容,更有責任感。
4. 父愛使男寶更獨立。
5. 父愛對女寶而言,奠定她一生對異性看法以及氣質。
6. 父愛缺乏易致寶寶煩躁不安、不講道理。
和孩子玩,讓生命有了良性循環
美國賓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與社會學的副教授Eggebeen與Knoester的研究早已發現,男性在升格當父親後,在人生體會上會有一番改變,父親角色會深刻影響男性的生命面貌。當了爸爸的男性,在社交生活、家人關係和工作態度上,都跟沒當爸爸的男性有所不同;這些父親比較會參加公益和社會團體,也會跟自己的父母重新建立良好的互動方式及關係;而且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愈多,這種影響就愈顯得深刻。
不過,許多新手爸爸還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玩,就如同他們擔心小嬰兒軟軟的,不知道該怎麼抱、怎麼餵奶、洗澡、換尿片一樣。其實,爸爸們多慮了!
爸爸逗弄,寶寶玩起來更興奮
研究指出,小寶寶在看到爸爸時會比看到媽咪時顯得興奮,他會睜大眼睛,表現出準備要玩的樣子,而這樣的表情與動作,自然而然引起爸爸逗他玩的興致。雖然媽咪常常會擔心爸爸動作粗重、笨手笨腳,無法妥善照顧寶寶,但爸爸對待嬰兒的方式實際上比媽咪活潑許多,爸爸抱著嬰兒或逗嬰兒玩時,動作通常比較大而且節奏較快,會忽上忽下有變化;而媽咪則比較溫柔,動作和緩,也比較沒有力氣舉太高或太久。小嬰兒很早就能意識到這種區別,所以對爸爸和媽咪也會有不同的期待和反應。
心理學家認為,父母在和孩子互動中顯現的這種特質差異,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很有幫助的。小嬰兒從爸爸低沉的聲音,臉部的特徵,粗刺的皮膚,就足以分辨爸爸媽媽的不同,並建立起與爸爸的獨特關係,寶寶也會一次又一次地期待爸爸跟他說話、跟他玩,並且發出興奮的聲音和舞動小手來熱情回應,親密的感覺自然浮現。
爸爸被動時,寶寶會發動攻勢
許多爸爸坦承自己並不擅長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,但多半認為自己是孩子的大玩偶。而根據國外的研究發現,父親和孩子遊戲的次數比母親多,但母親和孩子每次玩的時間則較長,這似乎印證了大部分人的經驗:媽媽比較有耐心。
有趣的是,研究者觀察到,親子在相處的同時,父親往往也花很多時間在閱讀書報和看電視。於是,嬰兒開始會策略性的吸引父親的注意,例如:1歲3個月大的寶寶走到牆角插座附近,這時候,父親會放下報紙說:「不要玩插座。」等父親又舉起報紙看時,寶寶又會做出試探的動作來吸引父親的注意。此外,嬰兒也經常會拉扯爸爸的報紙,當作玩樂和引起注意。恐怕很多爸爸從沒想到,這小小的舉動竟然算得上是一種「互動」。事實上,寶寶是會主動和大人玩的,爸爸要有這樣的敏感度,察覺寶寶的企圖。
肢體活動,讓對話和情感更貼近
過往研究確實指出父親是孩子的理想玩伴,相較於媽媽,1~2歲的孩子甚至更樂於和爸爸玩,因為爸爸比較能滿足寶寶愛動的特性。而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07年發表的5歲半幼兒家庭調查也顯示出類似結果,和孩子一起玩撲克牌或玩具的父親比母親稍多,和孩子一起玩肢體活動的父親比母親則多了將近一倍。
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若琳老師指出,肢體性的活動,爸爸和孩子們玩起來特別痛快。她以親身參與過的社團活動為例,平日若是學鋼琴這類的靜態活動,通常是媽媽們帶著孩子參與;但是每當孩子們參加體育活動時,像是直排輪及跆拳道的活動,就會吸引很多爸爸前來助陣,他們會在一旁指點、加油,吶喊過程彷彿對自己也是一種紓解。
而這些爸爸們後來還會三五成群組織「親子團」,相約露營,展開另一種新的學習;更重要的是,爸爸透過和孩子一起運動、上山下海,說話的題材變多了,情感上也變得更貼近。
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,無人能取代
從角色分工來看,由於男性和女性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同,孩子的童年有爸爸積極陪伴,自然也就能獲得多樣化的學習經驗。例如,小小孩跟爸爸一起玩球、玩翻滾和跳躍的遊戲,對孩子的體能發展是有幫助的;爸爸可以高舉孩子,讓他們想像飛起來的感覺,也能把孩子放在肩膀上,讓孩子安全的俯瞰周遭,享受不同的視野。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和爸爸成為打籃球和羽毛球的好伙伴;擅長數理的爸爸可以和孩子玩增進邏輯觀念的棋類遊戲;喜歡敲敲打打修東西的爸爸可以帶著孩子當小幫手,這些生活經驗對親子來說就是很好的遊戲和學習活動。
整體而言,爸爸帶領孩子遊戲時,除了展現不同的活力,也能平衡媽咪對孩子的過度保護,讓孩子更勇於探索和發揮冒險精神;爸爸可以當男孩的榜樣,讓他學會:「就像爸爸這樣做!」;爸爸還可以當女孩的學習榜樣,給她溫暖、讚美與尊重,讓女孩學會未來如何與男性相處。這些影響力,都是爸爸獨一無二的魅力,無人能取代。親愛的爸爸們!愈早參與孩子的童年愈能發揮影響力,現在就是你展開行動的重要時刻!
參考《爸爸跟我玩》
延伸閱讀
兒童居家安全 意外傷害預防原則
2. 陪的時間長短影響數學方面能力。
3. 參與程度越高,寶寶就越聰明、適應力更強,性格更寬容,更有責任感。
4. 父愛使男寶更獨立。
5. 父愛對女寶而言,奠定她一生對異性看法以及氣質。
6. 父愛缺乏易致寶寶煩躁不安、不講道理。
和孩子玩,讓生命有了良性循環
美國賓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與社會學的副教授Eggebeen與Knoester的研究早已發現,男性在升格當父親後,在人生體會上會有一番改變,父親角色會深刻影響男性的生命面貌。當了爸爸的男性,在社交生活、家人關係和工作態度上,都跟沒當爸爸的男性有所不同;這些父親比較會參加公益和社會團體,也會跟自己的父母重新建立良好的互動方式及關係;而且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愈多,這種影響就愈顯得深刻。
不過,許多新手爸爸還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玩,就如同他們擔心小嬰兒軟軟的,不知道該怎麼抱、怎麼餵奶、洗澡、換尿片一樣。其實,爸爸們多慮了!
爸爸逗弄,寶寶玩起來更興奮
研究指出,小寶寶在看到爸爸時會比看到媽咪時顯得興奮,他會睜大眼睛,表現出準備要玩的樣子,而這樣的表情與動作,自然而然引起爸爸逗他玩的興致。雖然媽咪常常會擔心爸爸動作粗重、笨手笨腳,無法妥善照顧寶寶,但爸爸對待嬰兒的方式實際上比媽咪活潑許多,爸爸抱著嬰兒或逗嬰兒玩時,動作通常比較大而且節奏較快,會忽上忽下有變化;而媽咪則比較溫柔,動作和緩,也比較沒有力氣舉太高或太久。小嬰兒很早就能意識到這種區別,所以對爸爸和媽咪也會有不同的期待和反應。
心理學家認為,父母在和孩子互動中顯現的這種特質差異,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很有幫助的。小嬰兒從爸爸低沉的聲音,臉部的特徵,粗刺的皮膚,就足以分辨爸爸媽媽的不同,並建立起與爸爸的獨特關係,寶寶也會一次又一次地期待爸爸跟他說話、跟他玩,並且發出興奮的聲音和舞動小手來熱情回應,親密的感覺自然浮現。
爸爸被動時,寶寶會發動攻勢
許多爸爸坦承自己並不擅長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,但多半認為自己是孩子的大玩偶。而根據國外的研究發現,父親和孩子遊戲的次數比母親多,但母親和孩子每次玩的時間則較長,這似乎印證了大部分人的經驗:媽媽比較有耐心。
有趣的是,研究者觀察到,親子在相處的同時,父親往往也花很多時間在閱讀書報和看電視。於是,嬰兒開始會策略性的吸引父親的注意,例如:1歲3個月大的寶寶走到牆角插座附近,這時候,父親會放下報紙說:「不要玩插座。」等父親又舉起報紙看時,寶寶又會做出試探的動作來吸引父親的注意。此外,嬰兒也經常會拉扯爸爸的報紙,當作玩樂和引起注意。恐怕很多爸爸從沒想到,這小小的舉動竟然算得上是一種「互動」。事實上,寶寶是會主動和大人玩的,爸爸要有這樣的敏感度,察覺寶寶的企圖。
肢體活動,讓對話和情感更貼近
過往研究確實指出父親是孩子的理想玩伴,相較於媽媽,1~2歲的孩子甚至更樂於和爸爸玩,因為爸爸比較能滿足寶寶愛動的特性。而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07年發表的5歲半幼兒家庭調查也顯示出類似結果,和孩子一起玩撲克牌或玩具的父親比母親稍多,和孩子一起玩肢體活動的父親比母親則多了將近一倍。
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若琳老師指出,肢體性的活動,爸爸和孩子們玩起來特別痛快。她以親身參與過的社團活動為例,平日若是學鋼琴這類的靜態活動,通常是媽媽們帶著孩子參與;但是每當孩子們參加體育活動時,像是直排輪及跆拳道的活動,就會吸引很多爸爸前來助陣,他們會在一旁指點、加油,吶喊過程彷彿對自己也是一種紓解。
而這些爸爸們後來還會三五成群組織「親子團」,相約露營,展開另一種新的學習;更重要的是,爸爸透過和孩子一起運動、上山下海,說話的題材變多了,情感上也變得更貼近。
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,無人能取代
從角色分工來看,由於男性和女性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同,孩子的童年有爸爸積極陪伴,自然也就能獲得多樣化的學習經驗。例如,小小孩跟爸爸一起玩球、玩翻滾和跳躍的遊戲,對孩子的體能發展是有幫助的;爸爸可以高舉孩子,讓他們想像飛起來的感覺,也能把孩子放在肩膀上,讓孩子安全的俯瞰周遭,享受不同的視野。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和爸爸成為打籃球和羽毛球的好伙伴;擅長數理的爸爸可以和孩子玩增進邏輯觀念的棋類遊戲;喜歡敲敲打打修東西的爸爸可以帶著孩子當小幫手,這些生活經驗對親子來說就是很好的遊戲和學習活動。
整體而言,爸爸帶領孩子遊戲時,除了展現不同的活力,也能平衡媽咪對孩子的過度保護,讓孩子更勇於探索和發揮冒險精神;爸爸可以當男孩的榜樣,讓他學會:「就像爸爸這樣做!」;爸爸還可以當女孩的學習榜樣,給她溫暖、讚美與尊重,讓女孩學會未來如何與男性相處。這些影響力,都是爸爸獨一無二的魅力,無人能取代。親愛的爸爸們!愈早參與孩子的童年愈能發揮影響力,現在就是你展開行動的重要時刻!
參考《爸爸跟我玩》
延伸閱讀
兒童居家安全 意外傷害預防原則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